電化學微膜抑制器是離子色譜系統中的關鍵組件,其性能直接影響背景電導率壓制效果與檢測結果準確性。當出現異常時,需系統性地開展故障診斷與修復。以下是典型故障現象及對應的排除方法:
一、基線噪聲增大或波動
可能原因:
1. 抑制器電流不穩定:電源供應異常或電極結垢導致電流輸出波動;
2. 淋洗液流速不均:管路堵塞或泵壓力不足造成流體脈動;
3. 微膜污染或破損:樣品殘留物附著或機械損傷引發局部漏電。
排除步驟:
檢查電源與接線:確認供電電壓穩定,各接口無松動接觸不良;
清洗流路系統:斷開抑制器前后管路,用超純水反向沖洗至流出液澄清,必要時超聲清洗篩板;
觀察微膜狀態:拆下抑制器端蓋,肉眼檢查膜表面是否有裂紋、變色或顆粒物沉積,輕微污染可用棉簽蘸異丙醇輕拭;
注意:若膜已發脆或穿孔,必須立即更換同型號新膜。
二、抑制電流持續偏高/偏低
異常表現:控制面板顯示電流值超出正常范圍(通常為幾毫安至幾十毫安)。
根源分析:
- 高電流:電解液濃縮度過高、電極表面積碳嚴重、溫度補償失效;
- 低電流:電極老化失去催化活性、信號反饋線路斷路、參比電極失效。
解決方法:
調整電解液配比:按廠商要求配制指定濃度的再生液(如硫酸鈉溶液),避免自行提高濃度;
活化電極:關閉電源后,用細砂紙輕輕打磨電極表面氧化層,再用去離子水沖洗干凈;
校準反饋回路:進入儀器菜單執行“電流校準”程序,重新建立電流-電壓對應關系;
緊急處理:若電流驟升至報警閾值,立即停機并排查短路風險。
三、接頭處漏液
滲漏位置:多發生于抑制器本體與管路連接法蘭、電極密封圈處。
危害:不僅浪費試劑,還可能導致電路短路甚至腐蝕內部元件。
修復方案:
緊固螺栓扭矩適中:采用對角線交替擰緊方式,防止受力不均變形;
更換老化密封件:O型圈、墊片等易損件建議每半年更換一次,高溫環境下縮短周期;
涂抹密封膠輔助:對于螺紋接口,可少量使用聚四氟乙烯生料帶增強密封性。
四、無抑制作用
特殊情況:此時色譜圖呈現未抑制狀態,峰形拖尾嚴重。
根本原因:
- 抑制器未通電或保險絲熔斷;
- 微膜失效或安裝方向錯誤;
- 再生液供給中斷。
應急處理:
優先檢查總電源開關及保險裝置;
臨時切換為手動抑制模式(如有);
重新安裝微膜時注意箭頭方向須與液體流向一致;
確保儲液瓶內有足夠再生液且管路暢通。
電化學微膜抑制器的穩定運行依賴于規范的操作習慣與周期性維護。當遭遇復雜故障時,應遵循“由外及內、先簡后繁”的原則逐步排查,切勿盲目拆卸核心部件。建議建立詳細的維護日志,記錄每次維修過程與更換配件批號,便于追溯問題根源。對于無法自行解決的硬件故障,應及時聯系原廠工程師獲取專業技術支持。